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教育教学改革大家谈
作者:宣传部

对我校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师范教育在我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建校60多年来,共向社会培养输送了3万多名中小学教师,为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我校师范生专业素质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等问题突出显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课程比例小、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够开放灵活、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职业技能训练不扎实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已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我校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那么,师范专业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有效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呢?

首先,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两个文件的有关精神,构建由教师教育通识课程、教师教育核心课程、教师教育素质拓展课程等三个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增加各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和课时量,强化教师教育技能训练和教师素质拓展的选修课课程,包括技能类和素质拓展类两个课程模块。根据教师教育的特点将公共必修课“计算机”课程,调整为“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在保留原“计算机”课程基础上,增加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针对青海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加强师范生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学技能的培养。

其次,改革师范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基础教育核心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师范生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要突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采用讨论、观摩、录像、试教、到中小学见习、请特级教师讲座、模拟班会等多种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跟踪研究”项目,及时了解并持续跟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状况,及时调整师范类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师范专业基础课程建设计划”,开发和引进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立项、遴选评优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

其三,强化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训练。加强校内师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更新学科教育实验课程内容,建立创新性、示范性的学科教育实验室,开设中小学教学实验研究课,通过录像资料,开展自我分析、小组点评等活动,提高教学素质。积极搭建并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平台,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运用微格实验室,开设中小学教学实验研究课,通过录像资料,开展自我分析、小组点评等活动,提高教学素质。加强教育见习和实践活动,通过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观摩名师讲课等形式,提高师范生的专业能力,每学期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和到中小学见习不少于8课时。坚持开展由三笔字、普通话、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讲课比赛、教学论文、教学情境模拟、班主任技能等内容组成的职业基本技能大赛,提高师范生实践技能。

其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顶岗支教实习工作。根据“高等学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的办学思路,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开展顶岗支教实习的中小学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开展顶岗支教实习。进一步完善顶岗支教实习管理制度,并从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环节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切实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确保该项工作有利于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能力。利用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以及多媒体资源,加强教育见习和实践活动,通过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观摩名师讲课等形式,提高师范生的专业认知。

其五,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和职业养成教育。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列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深入挖掘师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打造师德教育的实践平台,创建师德教育实训基地,设立师范生师德教育实践创新项目。开展师范生职业感情、职业信念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阅读反映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的传记和名著、观看教育类优秀影视作品、邀请优秀教育家、教师代表作报告等系列活动,逐步培养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宣传部)

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李子华

 

对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

 

在七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校长的工作报告提出,要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学校发展,并且重点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围绕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落实校院两级分权管理为目标,推进教务管理改革。这些要求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持续关注的普遍问题,也是现阶段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重要问题,切中要脉。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些精神。为此,我们组织学院教师进行了讨论。综合分析讨论中提出的意见,我感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关注:

第一,改革思路问题。在本次教代会期间及会后,一些老师在讨论中提出,要创造条件实行完全的学分制,认为以选课为基础的完全学分制较好地适应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有的同志提出,高等教育一定要给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关注学生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育学的理论来看,这些提法都是正确的,是现代教育应有的理念。我校2011年通过实施的《青海民族大学本专科学分制实施办法》,也贯彻了这些理念。但从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有成绩,有不足。成绩是部分实现了弹性学制,满足了一些学生的辅修要求等。不足是受政策条件、学校师资条件、经济条件、生源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弹性学制、学生选学权或选课权、个性化发展要求等未能完全实现。就现阶段来看,要实现完全的学分制,需要的仍然不仅仅是百倍的勇气和努力。因此,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整体思路上要实行“完全学分制”还是要“完善学分制”,需要多方调查,明确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第二,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问题。课程体系中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十分重要。我校现行培养方案是在教务部门指导下制定的,每届学生一个培养方案,其目的可能是为了便于动态调整。从执行的情况来看,不同专业反映不一。就政治学院各专业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普通班近几届学生培养方案中理论课偏多,实践技能训练有限,需要加大实践课比例,加强实践技能培训。但就民族班而言,可能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理论课的学习。没有扎实的理论专业基础,技能操作无从谈起。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社会实践的比例基本达到有关要求,主要问题是要规划好实习设计,强化指导,提高实习质量。总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理科与文科、民族班与普通班,要求有所不同,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学校有关精神指导下,要具体把握,不能抽象笼统的概而论之。

第三,关于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近几年公共基础课有增加的趋势,由最初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四门课逐渐增加到了现在的12门。新增加的有《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军事理论》等。按照有关精神,类似课程还有可能增加。从现行培养方案看,有些新增加的课程规定课时比一些理论课程还要多,如《军事理论》课为28课时,而《中国近代史纲要》《民族理论政策》等课程授课课时仅为1814课时。公共基础课越来越多,这有多方面原因。但是能否变通设置,包括像大学英语,是否要在各类班级做统一要求,能否在有些班级适当降低难度,减少课时,同时适度开设大学语文课等等,对此应该充分论证,寻求共识,综合考虑。

第四,精品课程建设问题。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指标,所以引起全国高校的高度重视。有些高校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在校园网等平台开辟专门栏目集中展示,发挥效益。我校现有三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几十门省级精品课程。如何管理好这些课程的建设成果,在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好这些课程的示范效应,是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中一项重要任务。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院长  杨虎得

 

青海民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984次访问,全刊已有338329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