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北大本科教学改革侧记

在总结北大长期教学改革的经验、研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北京大学章程》为依据,北京大学提出了新时期本科教育改革的十六字方针——“加强基础,尊重选择,促进交叉,卓越教学”。

加强通识与专业基础

多年来,北京大学的本科课程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建立了以主干基础课、大类平台课和通选课为代表的主干系列课程体系。

2013级本科生戴维选修了通选课“四书精读”。在这门课上,她不仅听哲学系杨立华教授讲授经典,还要每周参与一节讨论课,与同学们分享阅读经典原籍的感想与体会。

“四书精读”是北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建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采用经典阅读与教师或助教指导下的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模式,鼓励学生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对人类与社会根本问题的思考和研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了通选课之外,北大更致力于在专业教育中贯穿通识教育的思想,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术能力。各院系着重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进行模块化、分层次教学,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不同方向的模块化课程。

物理学院将本科生专业课划分为核心课程、理论物理、应用物理等模块,当一个学生在修完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后,他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某一模块选修更多课程。

实验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力度,重点支持和打造实践育人平台。各院系也根据专业实际设置了实验实践课程或环节。

相互促进的第一和第二课堂、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创新创业平台、机会多多的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交流……通过多种渠道,北大对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国际视野进行全方位培养。

尊重选择与自由发展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圳特区”,北大大力推进“低年级进行基础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步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和自主选择专业制度”的教学改革试验。各专业院系也都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本科教学改革实践。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中文系为每位同学配备一位导师,以一年为周期,对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一对一导师”制大大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们笑言:“原来教授们这么平易近人!”

多年来,院系之间加强合作,推动体制机制变革,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择,学生学业综合评价体系为学生选择提供恰当、适宜的引导。

促进交叉与全面培养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中,北大已逐渐探索并建立了包含学科大类培养、元培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学生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辅修双学位培养等模式在内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为北大优秀的本科生群体提供自主选择、公平竞争的机会,逐步减少和打破院系之间的“壁垒”,真正从全面培养“人”和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从促进学科间合作交叉的角度,改进和完善各专业的培养方案。

方法变革促卓越教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多样的课程体系给学生自由发展留出了充分的空间,而高水平教师的投入则是教学成果的有力保障。

为引导和鼓励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与人才培养中来,北大通过本科生科研、实习实践、读书班、讨论班、小班课、导师制等举措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促进师生互动与教学相长;而教学评估体系的引入,则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注入活力。

教与学的方法变革还体现在信息手段的融入。20139月以来,北大在国内外平台上推出50余门慕课课程,涉及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信息手段,如翻转课堂等混合或杂化教学模式来变革校园内的教学。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指出,北京大学要建立有“中国特色、北大风格”的教育体系,改变以知识和学科为中心的观念,改变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真正使教师成为学生和人类伟大智慧之间的心灵媒介,真正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

“养成健全之个人,创造进化之社会”,在探索培养时代领军人物之道的实践中,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改革进程中,在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率先实践中,常为新的北大人始终为人先、依然在路上。(北京大学新闻中心)

青海民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986次访问,全刊已有338353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