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人民大学试水本科生教学改革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布了该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区别于以往考试型、学分制的培养模式,触动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事实上,路线图所展示的一些改革理念和具体措施,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已经在人民大学的某些学院进行了初步探索。
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本科生在专业选择时存在一个普遍问题——高考后对专业的选择比较盲目,而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了解。在学生们看来,有所接触和了解,再考虑自身兴趣进行选择,可能更为理想。所以,在人才培养中,应当充分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力和机会,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龙永红表示,信息学院理科试验班的探索与实践,正是“以学生为本”。
龙永红介绍道,学院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打通信息学院各个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的招生与培养,在招生时统一以中国人民大学理科试验班(信息与数学)招生,在培养学生共同的专业基础后再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专业,并通过选修课的模块设计,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规划组合专业方向。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学院鼓励其同时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形成复合的专业或学位。学院把这一模式概括为“打通专业、自助培养、组合专业、复合学位”。
因材施教、深度培养
信息学院的分析报告中提到,“学生长期形成的依赖性使得很多学生面临自主选择时往往存在较多困惑”。如何让本科新生们进入大学后,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迅速适应、找到方向,人民大学对此开出的药方是:本科生导师制度。
法学院副院长王轶表示,“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是把学生培养成“他们想做,并且适合去做的人”。刚高中毕业的新生对法学专业、个人特点、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都没有清晰的了解。而本科生导师能根据自身阅历和经验指导这些学生。与研究生导师侧重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相比,本科生的导师重在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特点、所长和职业兴趣,规划未来发展。
“导师的指导既可以使学生的四年大学学习有针对性,又可以避免计划不周、选择失当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则强调了本科生导师在治学上对学生的帮助。
四年后要做什么?每位新生都必须思考。要提前规划,少不了听“过来人”言。那么,本科生的导师无疑是最佳的“过来人”人选。导师可结合自身阅历向学生分析,对读研、出国深造和就业等不同发展方向作深入介绍,引导学生作出符合自身情况的选择,帮助学生摆脱迷茫、充分利用宝贵时光。对于那些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导师也可以提前给予其更多的学术指导,并帮助其寻找和把握学术交流的机会。
建立研究型学习制度
对所谓研究型学习制度,包括人才的研究兴趣、研究能力、学术成果、制度保障以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
为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兴趣,经济学院举办了大量学术讲座和前沿课程,如本科生学术论坛、“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大师走进实验班”系列讲座、“宏观经济形势讨论会”、“热点问题学术沙龙”等特色活动。据了解,本科生学术论坛采取本科生作报告、教师点评的方式,并筛选优秀的学生学术论文进行讲评。
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向记者介绍道,该院实验班创办了国内高校中唯一的完全由本科学生自主编辑的学术刊物——《数理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基地班也每年编辑一期《经济学刊》。这些学生们自主开展的研究活动和学术成果展示,都会得到学院的资助。
据了解,为加强对学生研究型学习的指导和引导,经济学院除设立本科生导师制度、一对一开展科研指导、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外,还鼓励本科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研讨会,包括组织经济学Seminar、宏观经济学研讨会、发展与劳动经济学研讨会等。一般只存在于研究生教育阶段、被认为是很好的学术训练形式的研讨会,已然走进了人大经济学院本科生的日常学习。(中国科学报)
青海民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814次访问,全刊已有337011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