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青海民族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编者按: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十三次党代会、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68日,学校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处、藏学院负责人,辅导员代表徐延花、教师代表李银奎、学生代表鲁茸吉层先后交流发言,总结宝贵经验和体会。现将发言稿予以刊登,供大家学习借鉴。

以坚定与执着走出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新路子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思政理论课,这几年,我们积极探索民族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强化吸引力和针对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增强针对性

1.在调研基础上制定课改方案。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来自于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有的放矢,找准问题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我们连续两年在全校范围的思政理论课课程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一是全面推行专题化教学,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重视民族和地域特点,对民族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教案和课件,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三是分学区、分专业采用全年授课,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2.丰富教学内容。我们在不脱离教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提炼,突出民族特色,筹建“青海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室”,挖掘整理五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西路军、原子城等红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用“青海话”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3.优化教学方法。一是针对教育对象差异性较大的现实,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二是将抽象的理论与多彩的生活相结合,营造积极融洽宽松的教育氛围和心理环境。三是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注重分析不同学生特点和实际,加强课下个别辅导的力度。

4.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一是课堂实践。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制作和演示PPT、学生讲课、自学作业等多种形式,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二是校外实践。我们分别在湟中县土门关乡后沟村、海北西海镇原子城、平安县古城乡、循化县查汗都斯乡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这一个个小小的实践窗口,激发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实践的热情,增强了学生观察、思考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改革考试评价机制。逐步确立了改变单纯的知识点考核,到突出评价学生对社会认识和人生价值思考的考试考核理念,使思政理论课的考试考核方法,逐步实现与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与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统一起来、与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的目标。

二、提升教师理论与人格魅力,增强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如何把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这是落实讲话精神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是检验思政理论课是否具有实效性的重要标尺,而课程是否受学生喜爱,关键在教师。

1.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信仰坚定性的理论基础,而信仰坚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性的内化。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才能在课堂中消除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偏见,从而自觉接受并最终成为坚定的信仰者和追随者。为此,我们坚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步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传道者自己先要信道、明道”的目的。

2.增强情感力量,彰显教师人格魅力。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的过程。为此,我们开展“如何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思政理论课教师”主题活动;两次召开“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研讨会;举行“师德与教风”建设座谈会;每年召开两次“学生评教”座谈会。这些举措,让教育教学工作离“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崇高目标逐渐拉近。

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抓手 着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藏学院

 

学院党总支根据学生实际,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从入学教育、专题讲座、课堂育人、日常管理、特色活动等入手,认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形成了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齐抓共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

一、抓好入学教育关。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自藏区,同其他民族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少,学院通过入学教育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教育、民族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学生同其他民族的同学交朋友,尊重不同民族学生的习俗,美美与共,和谐相处,牢固树立民大是各民族共同的大家庭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自豪感、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抓好专题讲座关。由于学院在藏学界影响较大,想到学校免费开讲座的各类人群较多,为此总支制定专门的藏学院讲座管理办法,严格程序和内容,从讲座内容及主讲人背景等全面进行资格审核。同时,积极联系国内外专家来学院讲学,学习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使学院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保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推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切实引导全院师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各民族安定团结、认清形势坚定立场,有效保证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三、抓好课程教学关。学院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近现代史刚要》《中国通史》《藏族历史》等课程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核心课程,从而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掌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四、抓好党团活动关。通过“七·一”纪念活动、上党课、个别谈话等形式,教育师生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干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以自己的习俗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生活和学习。通过举办座谈交流会、各类竞赛、社团活动、文艺晚会等特色活动,加强各民族学生的交流与交往,增进民族团结,对构建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抓好日常管理关。采取教师宿舍分包制度和党员1+61+5”活动,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同时,还经常利用致家长的一封信、电话等形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此举加强了师生之间以及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双方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

六、抓好奖助学金资助关。我院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院在学校奖助学金基础上,积极争取文献校对、著作录入、翻译等勤工助学平台,使贫困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培养其自立自强精神,缓解经济压力,也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奖助学金的评选和发放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七、抓好提升学生能力关。学院通过关爱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把民族团结教育渗透于对学生生活的关爱之中,让师生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学院采取分级教学、课外集中辅导、个别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开展帮扶活动;每年邀请政治学院教师免费辅导考研政治理论课,考研人数,研究生录取人数全校第一;同华政教育、精图教育签订免费培训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等岗位的考前辅导协议,每年累计220个课时,为学生考取国家工作人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协同推进三大育人工作  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工作处

 

近年来,学生工作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并协同推进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奖助育人为核心的“三大育人”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工作水平,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着力推进管理育人工作,使学生发展有引领。一是始终要求全体管理人员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育人先育己,增强育人意识和人文关怀,以爱岗敬业、按章办事、热情细致、诚实守信的精神风貌润泽学生的灵魂和精神,感染学生的行为和举止。二是根据学生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大胆学习和创新管理方法,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教育和规范学生的行为,鼓励和督促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三是组织部分院系分管学生工作领导赴省外高校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组织全处人员、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参加省内外各类培训和职业能力大赛,定期召开专职辅导员月会,加强工作指导,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四是调动和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社团及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有效机制,让学生对关系自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和管理制度有知情权、发言权和评议权,使决策者能听到学生最直接、最真实的声音,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被动和从属地位,调动和发挥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二、着力推进服务育人工作,使学生成才有保障。一是实行处领导分校区负责制、处内人员承包宿舍楼制、值周巡查制、维稳值班制等,采取各类单项通报与月综合通报相结合,及时向各院系反馈学生出现的相关问题和情况,坚持精细化管理,个性化咨询,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需要。二是抓好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注重过程管理,加强课外、周末、节假日和重要节点的防范管控,每天从早操、课堂、班会、晚自习、晚间就寝等各个环节严查严管,有效防止在管理中出现真空死角。三是建立健全“春暖校园”关爱行动学生工作台账,实行一般问题周报制、重大问题一事一报制,及时分析研判学生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开展跟踪教育和预警教育,把问题隐患抓早、抓小、抓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有效管控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四是坚持每个阶段和节点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将学生网络借贷、校园暴力、诚信考试、国防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教育经常化,防患于未然。五是从源头抓好学生的成才教育,认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军训及毕业典礼等仪式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珍惜大学时光,自觉成长成才。六是开展“书香班级”“文化宿舍”和“读书标兵”等评选活动,不断巩固学风建设的成果。七是积极开展公寓文化建设活动,在公寓楼内设立了自习室,宿舍区内设立了自行车架、晾衣架、暖瓶架等设施,在优质服务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八是建成并启用学工系统、学工处网页、学生工作群和微信平台,发挥网络新媒体在引领学生思想、服务学生成长方面的作用。

三、着力推进奖助育人工作,使学生成长有动力。一是积极探索创新奖学金的评选方式,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科学设置各类奖学金,适当提高奖学金奖励额度,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和激励。二是完善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先进典型评选机制,增强评选透明度。三是搭建学生能力资助平台,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建档率达到100%。五是积极争取引进社会资助项目,设立“精准帮扶资助基金”,对临时困难学生实施救助。六是拓宽勤工助学育人途径,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自强自立。

 

高校任课教师育人职责之我见

◆数学院教师 李银奎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谈谈个人的感受和思考。

一、点燃希望。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内心迷茫,表现为外无朝气,内无渴望,既无担当,也无追求。面对这类为数不少的学生群体,作为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他们来说,轻描淡写的提醒和苦口婆心劝诫往往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们一经发现务必及早关注,了解实际状况,逐步耐心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点燃他们对学习、对生活的希望。年轻人一旦心中有望,从不缺激情和热情。因此我们应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那些信心不足、迷茫无助的学生身上,使他们在人生重要的学习阶段不彷徨、不迷茫,有目标,有希望。

二、点亮前程。由于成长中经历磨练和接受锻炼的机会比较少,独生子女多数未形成坚毅的性格品质,经受不了多少挫折和失败。作为教师,我们要多留心,多关注,多关怀。循循善诱,入情入理,耐心细致地劝戒和引导,消除他们心中的“阴霾”,帮他们重新找到“支点”,扶他们“站立”,教他们建立自信,勇于面对不如意和小失利,引他们走出困惑,使他们志当存高远,树立远大人生奋斗目标和理想抱负。

三、点透知识。教书育人是个大学问,需要我们深刻体会和不断感悟。那么老师如何在课堂点透知识呢?关键要看教师是否能讲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熟悉知识的框架结构和编排体系;能否追根溯源,讲清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相关应用前景;能否联系现实深入浅出运用类比和比喻手段通俗易懂地明析知识中蕴含的“事理”和“物理”;能否吃透大纲脱离教材准确给出每一细节的处理手段和科学根据;是否具备精彩纷呈吸引学生眼球的售卖知识的激情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的能力以及对前沿知识发展动态的了解与把握等等。

四、点悟人生。有些同学虽然个性张扬,但遇事单纯,自以为是,观点狭隘、偏执、片面,甚至也有不合逻辑,时而作出有悖社会良俗和道德准则的事情而不自知不自省。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肩负起责任,耐心引导,积极谈心,让他们认识并积极克服缺点、改正错误,逐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把自己的个人发展和祖国的繁荣联系起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人。

五、点化未来。目前正值我国改革深化、结构调整以及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自然会面临各种激烈竞争和就业压力,但是好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消极颓废,总觉得未来虚幻,前途飘渺,往往情绪低落,不思进取。面对这些现象,老师们得用讲台功力和人生阅历为他们指点迷津,消除他们的错误观点和看法,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使他们意识到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已经占位时代主流,而知识学习和技术获取都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品质,而学校教育恰是他们获取这些受益终身的能力和品质的重要环节。帮助他们积极、客观、科学地规划人生、筹划未来,使他们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将自我成功与祖国建设繁荣协调一致,走出校门才会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梦想。

用行动诠释师德  用爱心追逐梦想

◆计算机学院辅导员  徐延花

 

今天,我作为辅导员代表,谈一下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

一、要有从我做起的行动。有人觉得在大学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很辛苦,工作繁琐,责任重大,忙起来饭都吃不上,成绩不显著。但只有做过辅导员工作的人,才能认识到这个岗位的重要性。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在学校,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辅导员,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深深的影响。在近十年的辅导员工作中,我一直坚信身教重于言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数落。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树立人生信心的关键时期。学生犯错时,一定要考虑他们的情绪、性格特征和思想状况,找个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有些心理素质好或性格开朗的学生,他有什么不对,你可以直接给他指出来,他也比较容易接受。而有些本来就胆小、自卑的学生,一旦犯错,要学会很巧妙地给他指出问题,否则他们很容易会因你某句不慎的言语而使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会觉得从此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更低,这也会使得他们将来更胆小、更自卑。因为批评的目的是让他改进,而不是为了刺伤他。

三、要让学生能感觉到你的关心无处不在。虽然我们不能时刻出现在同学们身边,但你应让他们感觉到你的关心是无处不在的。你不是他们的保姆,但你可以是他们精神家园的引导者、守护者。在特殊的日子里或同学们感到困难和孤独无助的时候,你都会及时地出现,做他们坚强的后盾,给予他们力量。有时,你会发现你所做的一些事,似乎是在关心某个同学,但你的一言一行,你为人处事的方式,会受到全体同学的关注。他们在暗暗观察你是怎样对其他同学的。对于一件事,你处理得好,会给其他同学传达一种信心。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不好的影响和情绪。

四、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一些爱心,多一些耐心。我们的学生中还是有一些贫困生,首先是建立贫困档案并分出等级。其次要帮助他们排除内心的自卑,经常和他们聊天,知道他们内心活动,发掘其特长,引导他们自力更生。

总之,我认为想要做一个好的辅导员,就必须首先热爱这个职业,需要有热情,有真情。学生在哪里,我们的工作阵地就在哪里,我们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成为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道路上,陪伴学生至亲至善至知己,亦师亦友亦比邻,用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份工作中。

 

珍惜韶华  勤奋学习

◆学生社团联主席 鲁茸吉层

2017615日  星期四

我是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大三的学生鲁茸吉层,藏族,来自美丽富饶的云南香格里拉。今天,我想结合自身大学生活经历,汇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讲话的体会。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我们各民族大学生应该带头践行。我们学校是民族院校,有很多民族的同学一起学习,我们班里就有6个不同民族的同学,宿舍里也是几个民族的同学同住。学校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安排民族团结讲座,还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公选课,每年还举行全校性民族知识竞赛、社团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我们深刻明白了总书记“把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这句话的深刻道理。现在,我们宿舍、班级和学院里面,各民族同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真正成为了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二是总书记要求我们大学生珍惜韶华,勤奋学习。记得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学校及时组织我们收听收看相关报道并邀请一位老教授在《进德讲堂》中开了专题讲座。总书记的“八字要求”和他青年时期的故事,对同学们的教育触动很大,我觉得同学们的精神面貌、思想状况、学习生活都发生了悄然变化,大家学习的劲头更足了,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我的家乡在藏区,从小在草原上长大。因为基础教育相对薄弱,来到大学后学习很吃力。有时提不起学习兴趣。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总书记的教诲:“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我感到这不仅是一位领袖的话,更像是父母对自己情真意切的教诲。于是,我开始转变学习态度,沉下心来认真学习,经常把时间留在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每当我放松、懈怠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师给我们讲的总书记在陕北农村插队时,“翻山越岭到处找书看,恨不得在路上就看完”“一边放羊一边背字典,抓住点滴时间学习”的故事。经过不懈努力,我的学习有了全面进步,排在了全班前列。这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青年学生要珍惜韶华,勤奋学习,对我来说,这又是一次鼓舞和激励,我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三是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使我们时刻浸润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比如,我们的文化走廊,里面张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还有校歌。每学期在52块宣传灯箱里面安排主题教育内容,学校先后安排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纪念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华文明五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大美青海等主题内容的图片展。每当我们走过文化走廊时,会不自觉地看上几眼,时间长了,耳濡目染,这些知识也就记在了心里。

    四是总书记提到高校要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学生社团开展各类创新性活动,使第二课堂成为思政课的重要补充和支撑。在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目前有48个学生社团,加入社团的学生数总共6000多人。我们每年开展社团文化艺术节、社团合唱比赛、精品社团评选活动,社团真正成为学生最重要的“第二课堂”。做为学校社团联合会主席,我深刻体会到社团组织在学生品德养成、能力锻炼、才艺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青海民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992次访问,全刊已有338376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