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用先进文化占领高校思想阵地
——青海民族大学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民族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制定和实施《关于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助推了学校全面发展。

 

    高举宣传旗帜 建设综合媒体

 

    在新形势下,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手段提升影响力、感染力、吸引力。为此,青海民族大学高举宣传旗帜,加大现代校园媒体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了校园电视、广播、校报、校园网、文化走廊、微信公众平台、电子宣传屏、宣传栏等多位一体、立体综合的校园媒体平台。

    创建校园电视台。于2012年9月6日正式开播,总投入近300万元,是省内高校唯一的电视台,并实现电视网络化。校园广播电视台除假期以外全年播出,每周播出7天,每天分早、中、晚等时段共播出约4小时。早晨档分别设《世界掠影》《祖国风光》《大美青海》《校园风景》等栏目,播放专题纪录片。中午档分别设“百家讲坛”等精品讲座展播栏目。下午档分别设《民大新闻》《人物风采》《院系动态》《校园纪事》栏目,主要播放自制节目,另设《周末影院》。为了提升电视台节目质量,又开展了电视台工作人员海选活动,从全校学生中通过层层比赛和培训,选出了10名优秀主持人和50名采访记者、摄像、技术人员。

    办好校园广播台。成立于1986年,多年来始终坚持把党的声音和学校要求传达到校园每个角落,在师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广播台每周7天按早间、中午、傍晚、夜间四个时段播出,分汉、藏、蒙、英四种语言,设有新闻转播、法治在线、校园访谈、就业看台、音乐驿站等栏目,其中每天早、中、晚定时播出“每周一歌”,分别选播爱国歌曲、民族歌曲和外国歌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栏目。

    发挥校报育人功能。创办于2001年的校报,至今已办16年共206期刊,是省内高校中创办最久、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校报,并已加入中国高校校报联盟,实现电子化。校报对开四版,每月两期,彩色印刷,印数5000份,校内发至学生宿舍,省内发至各大厅局、各州县及教育局、中学,省外发至教育部、国家民委和34所高校。设有综合

信息、教学园地、科研天地、思想园地、青春文艺副刊等栏目。

    充分利用校园网。准确把握学生特点,重视校园网络建设,及时充实校园网内容,更新校园网版面,建成思政网站“进德网”“两学一做”专题网、精品文萃等特色栏目,加大网上教育引导力度。

    建一流文化走廊。充分利用校区之间的地下通道,建成由54个宣传灯箱组成的文化走廊,每学期更新一次,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为主要内容,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并重,努力打造集中连片、国内一流、品位高雅、师生欢迎的思想阵地、文化园地、精神高地。

    与此同时,建立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送积极健康内容,随时教育引导学生。加强传统宣传阵地建设,建成3块单色宣传屏和30块阅报栏,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战略新思想新理念,以标语、口号等简洁明了的形式进行宣传。

 

    坚持立德树人 打造讲座盛宴

 

    近年来,教务处、宣传部等部门牵头,各院系紧密配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工作要求,以打造“系列讲话解读”“进德讲堂”“经典小说导读”“节日文化”“学科文化”“从政之要”六个系列讲座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以中心组学习为平台,打造“系列讲话”专题讲座。每当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学校及时跟进,组织校内外专家在学习领会的基础上,面向干部和学生进行理论宣讲。目前,已有10余位专业教师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团结、“中国梦”等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进行专题宣讲。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打造“进德讲堂”系列讲座。学校将思政教育分为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经典文化与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法纪和自律教育、人生规划教育等15个教育板块,每个板块安排2~3个有内涵、有特色、有意义、系统化的思政讲座,按照思想性与文化性并重的原则,确定《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及应对策略》《西藏自古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等36个选题,由学有专长的青年教师承担任务,融思想教育于政治、经济、历史、民族、科学文化中,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建设书香校园为目的,打造“小说导读”系列讲座。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要求,学校发挥汉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以及英语、日语、阿拉伯语专业优势,精选《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30部古今中外经典小说开设30场讲座,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觉读书习惯,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旨归,打造“节日文化”系列讲座。学校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族师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的角度,开设10个节日文化讲座,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纳入其中,同时也将少数民族节日如藏族的藏历新年、蒙古族那达慕、土族纳顿节,回族、撒拉族的开斋节等纳入讲座,并注重挖掘其中的爱国、团结、团圆、和谐等积极的思想道德价值,使其既有明确的教育导向,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既达到思想教育目的,又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切实增强了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推进通识教育为目标,打造“学科文化”系列讲座。为了加大学科交叉和文理渗透,学校从各院系精选优秀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学科文化讲座,普及学科知识,推进素质教育。目前,共安排《经济学的智慧》《计算机文化与数字生活》《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等15个讲座,为培养基础扎实、底蕴深厚、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方向,打造“从政之要”系列讲座。学校从传统文化和现代前沿知识中汲取精华,开设了《管理知识精要》《孙子兵法与行政技巧和策略》《财商是如何炼成的》《身边的经济学》《法治理念与依法行政》等10个讲座,让各族学生接受更多从事民族地区基层管理工作的要领,使不同专业、民族的同学都拥有基本的管理技能和法律、经济、人文素质。

    通过分类设计系列讲座,初步解决了讲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计划性、系统性不够的问题,强化了讲座的导向性,增强了讲座的吸引力和学生满意率,形成品牌效应,目前已初步打造了100多个思想文化讲座,成为校园文化盛宴。

 

    突出文化育人 营造良好环境

 

    大学是传播、发展和创新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引领社会文化的高地。学校从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和“硬条件”的角度,加大建设力度,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提炼大学精神。深刻把握学校历史、特点和使命,形成“进德修业 自强不息”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并获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欧阳中石题写校训。建成“智慧之光”校园雕塑、民族团结林、磐石广场、音乐喷泉、润泽园等文化设施,并精心命名校园建筑、景观和园区,请范曾、尚长荣、戴复东等著名艺术家和科学家题写相关命名,在全校显要位置悬挂于墙、刻勒于石、印制于纸,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大学文化建设走在全省高校前列。

    加强五馆建设。图书馆、校史馆、民族博物馆、学科馆和档案馆,既是学校历史、文化和内涵的体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图书馆经过不断改扩建和丰富馆藏内容,无论数量和价值,都成为仅次于青海省图书馆的大型图书馆。同时,学校投入500多万元,建成省内高校独具特色的民族博物馆、脉络清晰的校史馆和内容丰富的学科馆以及空间上相对独立、业务上更加综合、制度上更加规范的校档案馆,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承载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编写校史丛书。5年多来共编辑出版《高原沃土》《西海英华》《雪域芬芳》《昆仑情怀》《青藏记忆》《玉树情怀》《三江追梦》《江源往事》《河湟记忆》《桃李春阳》《河源华章》等11本校史丛书,在师生中特别是校友和离退休职工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拍摄反映学校60多年发展史、时长70多分钟的专题片及学校发展宣传片、招生宣传片、终身教授等专题片,抢救性记录了学校历史,宣传了学校。

    构建荣誉体系。设立终身教授荣誉称号,凡师德高尚,教学工作业绩突出,学术造诣高深,成果丰硕,年满70周岁,在校工作30年以上,退休之后依然坚持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者,经严格遴选,授予终身教授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师生中设立“进德修业之星”奖,作为学校最高荣誉并给予较高的物质奖励,学生每年评选一次,教职工每两年评选一次。学校还设有优秀本科教学奖,每年评选一次。对年满79周岁的教职工授予青海民族大学寿星称号,并颁发专门订制的“松鹤延年”银质纪念章;对所有离退休教职工颁发荣休银质纪念章。通过建立系统的荣誉体系,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打造竞赛品牌。每年组织全校每个院系、年级和班级广泛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和民族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初赛、复赛和决赛3个环节扩大普及面,提高参与率,使全校12000多名各族学生普遍接受了党史知识和民族知识的学习。2011年以来认真开展6届党史知识竞赛和7届民族知识竞赛,使其逐步成为校级、省级、国家级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建设绿色校园。加强物质环境建设,建成了功能完备、环境优雅、充满现代气息的新校园,校园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0%,校园内春有草、夏有花、秋有果、冬有绿,园林、庭院、道路、广场和喷泉融为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了激情飞扬的绿色生态校园。 (宣传部)

 

 

 

 

青海民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410次访问,全刊已有338413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