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一滴瓯江的水降落在青海湖
——我在民大的日子
作者: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班 席杨杨 汉族 浙江温州人

    生于中原,长于江南,学于西北。这十二个字是对我二十余年经历最精确,也最简练的概括。这里,我主要谈的是自己“学于西北”的经历,为即将步入青海民大的学子作一个对西北既有定义的消解,来一次精神的提振,下面请随文字走进我的生活。
    2013年,一次偶然的志愿选择,我与青海民族大学结下了四年之缘,告别了自己长大的城市,告别了瓯江,告别了江心屿,告别了雁荡山,告别了咸湿的海风,告别了南味,告别了爸妈,我像一滴来自瓯江的水,滴入了青海湖。彼时,有过不甘;此时,更多的是不舍。
    记得在军训后的第一次班会上,我做过这样的发言:“我们像来自五湖四海的小水滴,高考像一轮残酷而不知疲惫的烈日,我们在他炽热的温度下蒸发,升腾。最幸运的是我们降临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民族,不同颜色的水滴,而死水是没有生气的,只有活水才更灵动,更有活力,才能孕育出我们中华民族更博大、更深远、更绚烂的文化。我们很渺小,但我们生活的意义很伟大。”便是从那时起,这段话仿佛成了我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纲领,我在个体的无意识中在执行着。

勇  敢

    一直以来都属于那种台下谈笑风生,台上理不屈却词穷的那种类型。来到大学便想作出些改变,可以勇敢一点,在更大的舞台上去展示自己。
    但是第一次上台便遭遇滑铁卢。在河湟草文学社指导老师卓玛的鼓励下,入社两个月的我参加竞选河湟草文学社副社长。老师当时鼓励我说:“上去试试,失败了也是一次经历。”我在心中也暗忖道:“从东南沿海到大西北的路程你都过来了,走上台又需要几步”。内心矫健,脚下却蹒跚,台上的我,上半身岿然不动,两条腿却不听使唤,一个劲儿地哆嗦。以至于下台之后我自己都不清楚刚才讲了什么,依稀记得表达出了对文学的热爱。
    过程虽然不尽如人意,结果确实令人惊喜的。刮开的奖券不再是“谢谢惠顾”,而是“恭喜您,中奖了!”就这样我在河湟草文学社待了三年,担任一年副社长,两年社长,迎接了一届又一届的新生,看着大一的学弟学妹们步入大二。纳新,征文,约稿,座谈会,编前会,年终表彰,已然是轻车熟路的既定活动。我对文学是热爱的,自然付出的时间也慷慨,但把时间放在自己喜欢的事上,内心也是欢喜的。
    与此同时,我还意外的坐上了班级的学习委员,做过文化书院的秘书长,成为青海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也加入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梦蝶飞音工作室,作为一名作词人。自己的每一个身份都有一个爱好与之匹配,从而在心底萌生出一种对于这个身份的认同感,即使如此,也不免感叹:“分身乏术!”
    所以也想提醒学弟学妹们,过犹不及,贪多嚼不烂,选一项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专注认真地做下去,于个人的成长而言,益处更大。
    勇敢的第一步是勇气,你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便能破除“万事开头难”的魔咒。而勇敢的最终成果是独当一面,也是你成年之后,进入社会之前,必须具备的能力。我感谢自己的母校,在这里,我使自己能够作为个体,作为一个集体的代表,去独当一面。

坚  持

    坚持,这个词语是我在长跑时想到的。大一时结交一位益友,他身体力行的教会了我一个使我受益终身的习惯——长跑。自此后,长跑成了我们每天的必修课,连续两年参加了校运动会,项目分别是:10000米长跑,5000米长跑,5000米竞走。虽然从未获得名次,但却因为训练认真获得了“优秀运动员”称号。更重要的是,由此我获得了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副思路清晰的大脑,我想这也是学校之所以举办“校园三走活动”、“校运动会”等活动的初衷。
    长跑,不同于其他运动,它考验的是人的耐力。这点极其类似于我们的事业与人生。我喜欢读书,经年累月,天长日久,与人交流时自然能够口吐莲花,见地不凡;我热爱书法,半人高的习作,内化为我下笔的力道;我热爱长跑,每日流出的汗带走了陪伴我十几年的慢性鼻炎。而这皆非朝夕之事,所以这些经历教会我,为人贵持之以恒。

选  择

    选择专业时,我在五个平行志愿的五所大学里全部选择的是汉语言文学,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我的回答则一律是两个字“喜欢”。但是经过三年的学习,我需要修正自己的答案,同样是两个字,“热爱”。
    我在咿呀学语之时,父亲便把许多古代诗词通过学话的方式交给了我,这可能便是我喜欢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滥觞,也是我放弃学习了三年理科,而选择高复参加文科考试的原因,也是我来到青海民族大学学习宿命般的缘分。
    三年以来,我从未埋怨过课程的繁重,这是我所喜爱的,这是我所选择的,这也是我付出努力去钻研,去热爱的专业。我知道自己的每一份选择都是一份责任,既然选择了青海民族大学,那就应该热爱自己的母校,应该为其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从此他便与你的人生息息相关,要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既然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那么无论自己以后从政,经商,亦或是专注科研,你都应该去关注他,去为其添砖加瓦,去为其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学习之于我是幸福的,因为吾之所学即吾之所爱,我从中可以窥见自己之梦想,自己之未来,自己之事业。我要将自己所感所知之河湟文化呈现给整个中国;我要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想之中国文化呈现给世界。草原的辽远如我之视野,高原之高如我之理想。我终将视之为己毕生之任,再沉重也愿意肩负。

足  迹

    在塔尔寺见过磕长头,用身体丈量信仰长度的信徒;在交流中,听过同学口中转山转水的故事;在大街上,遇到过身披僧服,手转经轮,口吶经文的僧人。我便知道,在内陆在沿海被丢弃的信仰,在西北,我们同胞的手中拾起来了。在德令哈,我记起海子,不禁念出那句“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在哈尔盖,想起西川和他的那片神秘的只能旁观的星空。而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人们在经过这些身体和灵魂皆可自由呼吸的诗意之境时,可以想起我曾于此留下的句子。
    青海这片土地上有空灵的天空,有辽阔的草原,有信徒脚下的路,有僧侣口中的经文,有诗人留下的诗句。这一切对于一个热爱文字的青年,便是淌之于笔下的文字,创作,创作,再创作,创作的欲望一如雪融后的劲草,落雪后的毛竹。
我所热爱的文学不是死去的,毫无生命力的,既往的文字,我关注当下的执笔者,聆听时代的声音,安静思考,在深思后,写下自己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关于人文的文字,或载之于诗歌,或载之于散文,或载之以古文,或载之于白话,不拘于格,只从于本心。

收  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收获与耕耘永远是成正比的,但与你所耕耘的土地也有很大关系。首先,我收获了一个健康的身体,除去饮食,作息,运动的协调之外,我不得不承认这得益于青海干燥的气候。南方长大的我,自小身体便有湿气,高中学习压力大,免疫力下降,更是罹患湿疹,甚痒难搔,成我心头一片阴云。而正是我之前所一直担心的青海的干燥的气候成了一剂良药,在我的呼吸吐纳之间无声无息中带走了我身上的顽疾。这不禁让我感叹,命运在不言不语中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安排。
    其次,是精神的收获,运动场旁边便是图书馆,这里也成为了我运动之后的好去处,沉浸在书的世界中,逐渐我不再满足于图书馆的书,便开始在网络上购买最新出版的书籍,书多了就叠在地上,后来地上也叠不下了,便购置了两个简易书架,到今天,书架上已排放得满满当当。从莎士比亚到歌德,从屈原到汤显祖,从鲁迅到林语堂,从张承志到阿来,从叔本华到冯友兰,西方的,东方的,古代,现代,当代,哲学,美学,文艺学,我用手指在纸张上行走,用眼睛在文字间经历别人的故事,用大脑思考先哲的思想。我在梭罗的身上感悟到陶渊明的心境;我在李卓吾思想中嗅到文艺复兴的气息;我在川端康成身上体会到中国道家的哲学。而这些之于我是无与伦比的财富,它填补了我所未经历过的生命的罅隙,使我的精神更加完整。
    第三是能力上的提高,我知道自己揽下太多工作,又执著于自己的兴趣,所以许多地方无法尽善尽美,但即使如此,我也已经积攒了足够的经验去面对这个我尚未涉足的社会。
    最后一点收获,同时也是最表象化、最浅层次的收获,便是证书所带来的荣誉。这三年来,我参加了上百场活动,也组织过十几次社团活动,收获了七十余张证书,有国家级的,有省级的,有市级的,有校级的,有院级的;有征文,有书法,有摄影,有师范生技能,有创新创业,有运动会等等。同时我笔耕不辍,三年来,我的诗歌散文作品多次发表在《诗江南》、《西海都市报》、《青海民族大学校报》、《河湟草》。
我看重这些荣誉,因为这些能为我的简历增色,更因为曾经历过,但同时,我又轻视这些荣誉,因为它们已经过去,而奋进者的目光永远朝向未来。

结  语

    大三已经结束,过了暑假,我就将迈进大四,成为青海民族大学最年长的学长。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在学校里叫出“学长”、“学姐”这样的称呼。但我认为这是一个解开联系的过程。
    一纸录取通知书,便缔结了为时四年的缘分,这是我和青海民族大学第一个联系。接着,进了班级,作为学习委员,用真诚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加入了社团,作为社长,用文字和每一位文学爱好者碰杯;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活动,有了自己不同的团体,不同的团队。就是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把我和我的母校,青海民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12级的欢送晚会吹响了我们内心的笙歌,学长学姐们已经离开学校,离开西宁,在火车站,作为一个个文化的个体的血液输送向所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城市。我和学长学姐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断裂了,这一年里,社团进行了换届,这种新陈代谢已经司空见惯,我辞去了学委的职务,许多活动也不再参加,这些关系的结,无论当初系的多么紧,都随着毕业将近而解开或者松动。我感觉现在的自己像一个热气球,在升温的过程中逐渐变轻,现在所有精力的火焰只专注在两件事:考研,毕业论文。只等毕业那天,所有的联系都会解开,我们这些2013级的学子就会像热气球般飞向天空,继续学习或者投入工作。
    三年来,经历了太多事,每一份经历都像是一颗珍贵的钻石,我用回忆长长的线串成美丽的项链,阳光下,岁月中,熠熠生辉。而我这颗在青海流动了三年的水滴,又将迎来生命炽热的炎夏,我不知道自己会降落在哪里,但在青海民族大学的日子,我毕生怀念。

青海民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575次访问,全刊已有3371924次访问